都市意匠 > 资讯 > 企业新闻
郭家沟村庄改造完成

经过长达一年的规划设计,半年的施工,郭家沟的村庄改造终于在十月一日完工。


就地提升改造——探讨以郭家沟村为例的农村更新改造模式

 

一、概述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课题,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于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然而,我国不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却走进了大拆大建的误区,片面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拆旧建新,即拆除原有村庄,合村并点,建设新的集中居住区,让农民全部迁进高楼,实行城市化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耗费甚至浪费了大量资源,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引发农民强烈抵制与各种社会矛盾,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重建的所谓新农村,建筑面貌千篇一律,原有乡村韵味和历史价值荡然无存,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

    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蓟县政府与下营镇领导的高度关注下,都市意匠城镇规划设计(北京)中心以郭家沟村为例,开始了新农村改造新模式的探索。郭家沟村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环境,村民多以经营农家乐为业。都市意匠致力于在保留村庄的原有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原地改造提升而非拆除,无需迁走一人一户,同时整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真正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方案对村庄进行了细致的建筑景观的整体提升改造规划,并针对日后郭家沟度假村的经营管理,提出了项目开发建议、度假村管理建议和度假村广告投放建议等一系列意见。对当地村民来说,既可保留修缮原有住宅,又可发展农家乐旅游,从而增收致富;对当地政府来说,可以打造一个现代化高品位的乡村旅游景区,增加财税收入;对当地社会来说,更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地区知名度。

    因此,新模式的探索广受各方欢迎,在政府、设计师、村民意愿空前一致的情况下,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成果。

二、背景介绍  

    郭家沟村位于天津市蓟县下营镇的中部,郭家沟水库下游。蓟县是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被称为天津市的“后花园”。周边有九山顶、八仙山、中上元古界等知名景区景点。郭家沟村的总面积为109.7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面积5.34公顷。截止至2011年底,村内共有居民51户,全部为农业户,常住人口177人。村中经济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支柱,年产值近200万元。部分村民正在从事农家院经营,其余务农、务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普遍不高,期待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因地处山区,村庄多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同时,由于毗邻水库和河流,郭家沟村呈现出与北方大部分干旱地区不同的水乡特色。现状建筑大多为传统北方乡村民居四方形格局,高度均控制在一层,屋宇俨然,民居风情浓郁,在建筑细节上富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但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多处破败,基础设施更是缺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势必对村庄的整体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发展的基础,郭家沟村一)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位于京津冀核心,蓟县大风景区中;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有着开发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三)有北方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葫芦和页岩的特色雕刻艺术,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改造提升为度假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四)人口不多,对于开发管理有利。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该村一直无明确发展定位,自然与人文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民俗和文化内涵也未充分展现。现有农家乐不仅接待档次低,服务项目单调,经营管理也不规范,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显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发展思路

        郭家沟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旅游经济、就地拓展非农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改现有民居建筑,提升整体环境为重点,努力为蓟县旅游圈增光添彩,为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而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把郭家沟村打造成京津地区最具北方民居特色的水乡旅游目的地,塑造北方民居改造典范,开启天津市国际化世外桃源先河。这里将创建集休假、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品位度假村;体验休闲、返璞归真的家庭生活旅游;提供安全、高档、聚集交流的配套设施。

四、做法/开发措施

     (一)以村镇规划设计为龙头,开展郭家沟村的整体建设改造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都市意匠完成了从村庄建设规划、场所设计到市政工程、景观、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全套方案,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村镇规划设计的内容涵盖以下部分:

1、整体环境改造

       乡村现有农田区域、植被、水域、景观设施是重要景观资源,将采取保护加提升的措施,如:整合农田区域,规整农田种植,引入农事活动项目;梳理现状植物,依据区域特色进行补种、移植,以植物突出地方种植特色;打通水系,保证水域的连续性,融入活动提高水利用功能价值;整合景观元素,运用不同景观元素搭建特色主题的活动场地;设计开放空间,在视线节点处保留足够的空间廊道,满足景点的可视性及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在连续的绿廊处,适当打断局部绿廊,提高节点可视性。

2、道路专项规划

        整合道路周边景观植物、材料、设施,并结合特色绿廊,营造整体景观效果。道路同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规划构建道路景观廊道,设置标识牌,引导游客。另外,生态技术的引入是设计亮点之一,道路两侧设生态排水沟,道路向两侧排水,既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又可用于雨水收集利用。

3、水系专项设计

        水系的改造从梳理河道开始,针对河道需求以深挖、拓宽的方式将河道水流串联起来。并且设置滚水坝,保证枯水期水量,满足用水需求。继而在水塘下设置暗河道,定期换水;最后还需增加景观河道,铺设卵石,起到排水防洪的作用。

4、庭院景观设计

        本着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的宗旨,对院落景观进行梳理,对现状材料、植物、元素加以利用,通过功能转换,废物利用等新颖的手法,创造出具有特点的景观小品,凸显院落地域特色。

5、建筑改造

        在建筑改造上,将着重保存传统北方民居形式,实现修旧如旧。一方面利用原有建筑元素,保持建筑的古色古香;另一方面,用新颖的设计手法改造原有老房屋,在建筑中融入新文化。与外部改造同时进行的是建筑的室内软硬装饰设计,用现代化的家具及家居用品,加上高品位的艺术装饰品,营造典雅的中式生活氛围。

        另外,兴建一批新的公共建筑,包括入口接待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水上度假建筑,在建筑风格与材质上均与已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保持和谐一致。

五、成效

建筑品质大幅度提升

目前已完成对52个院落建筑的改造与加建,并新建了部分公共建筑,使各单体建筑的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设计覆盖了屋顶、门窗、建筑立面、材料、建筑装饰、庭院以及室内设计等各个方面,室外保持北方民居传统特色,室内提供从传统到现代的多种风格,使之成为大旅游区的住宿接待中心。

村庄环境整体改善

显著提升了村庄整体空间环境,例如:保护与规整了村庄的农田、水系、道路;搭配适当的植物种植,结合石碾子、古树古井等元素,塑造景观体系,令充满本土风味的开放空间初具雏形;同时增设了入口标识、logo与内部导向系统,明确了其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特性。

文化特色得到保留与发扬

在整个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均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当地的施工工艺,当地的建筑语言以及景观元素,使郭家沟村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北方民居风味与地方文化特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宣传弘扬葫芦、页岩雕刻等本地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还有“人”的元素,由于未搬迁村民,居住、经营的仍为当地原住民,淳朴的生活方式、邻里气氛赋予了郭家沟村真实、鲜活、独特的生命感。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已进行道路修整,并设置停车场库,新建社会管理设施与文化活动设施。通过给排水管网与电力线的铺设,污水处理站、燃气供应站、垃圾转运站、公厕等的兴建,市政设施趋于完善,有效解决了村庄原有的行路难、排水难等问题。

村民意识开始转变

在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项目初期,农民疑虑较多,存在抵制情绪,需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转变认识。当农民看到了改建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由此可见,经过村庄建设改造工程,郭家沟村的面貌在短期内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今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村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经验总结

郭家沟村提升改造工程可谓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典范。通过总结郭家沟村的成功经验,可以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途径,以高效、和谐、节约、环保的方式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 )  以原地改造代替拆迁的发展战略

我国的城镇化的进程一直依赖于大规模的拆迁与人口集中。乡村房屋被拆毁,农民的土地被用于开发,农民则被要求定点集聚形成新城镇。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失去了土地和文化,原有的生活方式也一去不再。然而后果还不仅仅于此,这种模式更引起了明显的生态退化,并导致了愈演愈烈的社会动荡和矛盾冲突,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郭家沟村的原地改造真正贯彻了 “施惠于民”的思想,相较大拆大建,不仅经济节约,也更易操作,既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又保护了农田和自然环境不受损害,让农民利益最大化,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这样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环境,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树立新农村文明风尚的目标。

( 二 )  科学的规划与设计

高起点的规划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郭家沟村的规划建立在深入在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并且创造性的展开工作,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在整体规划与专项设计中,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为人提供不同的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有机融合,创造有吸引力的形象;建筑布局与个体吸引点并重,实现各类设施的有机联系;同时引入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

( 三 )  土地置换投资的手法,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村庄改造量大、面广,项目配套资金不足常常是其中最大的困难。蓟县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实现发展建设从政府单一投入到多方投入,走出了一条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旅游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本次采用的是土地置换投资的方式。项目总投资预算为3800万人民币,投资方为广成集团。广成集团投资郭家沟村的提升改造工程后,将村以南的200亩地出让给广成集团,土地使用性质为居住用地。以投资置换土地,是根据当前开发需要,重新规划土地使用方向和提高土地使用价值的新模式,目的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双赢。

(四)  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石

乡村旅游是新兴绿色产业,是面向现代都市人群推出的一系列体验式旅游项目。地方特色与旅游业的结合是本案的亮点,“京津地区最具北方民居特色”是本案的规划目标。郭家沟村通过保护原住居民,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元素,展现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情,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创建生态品位度假村的目的。迷人的山水田园风光,传统风味的青砖黛瓦,高品位的生活情调与家居装饰,舒适的休闲娱乐,文明的接待氛围,让游客获得心旷神怡的美好感受。

( 五 )  通过共同研讨的手段,实现多方共赢

从项目初始,就有效融合了政府、投资方、设计师与村民进入到共同决策过程中,经过大量的沟通、磋商和研讨,让各方对改造的方向达成意愿一致,做到了政府满意、投资方受益、村民乐意、设计出精品。一开始即以共赢为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才有了后续工作的成功实施,才能同心协力,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对立。

七、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的崭新的课题,在当今社会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生态环境遭到威胁的双重情况下,如何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发展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迫切需要通过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来加以深化与落实。

文中所探讨的郭家沟村提升改造新模式,在充分研究当地特色、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有自然和建筑风貌,对郭家沟村整体景观环境进行提升治理,对老建筑进行修葺和改装,维持北方民居原有的古朴外观和地域风味;同时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改善内部设施,增补新建筑,完善基础设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和旅游观光的需要。并利用周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水库、山体等生态优势,结合多种管理、营销措施,推出高品位的、能够承载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通过郭家沟村的案例可以看到,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重点发展。村原有的历史建筑、人文风貌和景观元素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明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双重价值,而这些却常常在拆迁中被无情的毁坏。我国还有许多与郭家沟村具有相似资源的村庄,对于它们来说,原地改造,是寻求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是有利于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利益等一举多得的措施。

简而言之,以促进生态和谐、民主文明、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郭家沟模式”,走出了以改造代拆建,以旅游带发展的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实践,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诠释。深入研究和探讨郭家沟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郭家沟模式”的总结探讨与推广,相信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